专访:图书馆员的未来 – Daniel Lee

原文地址:Daniel Lee – Future of Librarians Interview

Daniel Lee是研究型策略顾问公司Navigator有限公司的研究馆员,也是专业图书馆协会(译者注: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简称SLA)多伦多分部的候任总裁。有些人还不认识您,能否稍微先介绍一下您的背景?

当然。在到Navigator之前,我当过加拿大信息处理协会(译者注:下简称CIPS)的互联网内容统筹。在CIPS之前,我在一个哈利法克斯(Halifax,译者注:加拿大地名)的网络教育软件公司,Knowledge House,当过市场与公关部的研究统筹。我是在戴尔豪斯大学念的图书馆情报学硕士,也在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获得了我的西班牙葡萄牙文学学士学位。

假设您从没参与到图书馆工作中,您个人会如何使用图书馆、搜寻和获得信息?

我工作之余跟图书馆的互动主要通过公共系统。我所在的多伦多公共图书馆(译者注:下简称TPL)分馆(99个分馆中的1个)非常棒。我整天都泡在里面逛书架、借书借片子借杂志。TPL有很好的在线预订系统,还可以送到你所在的分支。我也通过他们网上的虚拟咨询系统,获得对我个人推荐的资源和做研究。

搜索和获取信息,我主要透过网络。如果上网还不行,我要么就去找我家的纸质资料,要么就找单位的。如果还不行,我会向我的同行寻求帮助。这时有即时通讯就很方便了。我的联系人名单上各领域的专家都有,他们与我也就一即时消息之隔。

今天图书馆最有用的特性是什么?

图书馆员和馆际互借。我感觉到图书馆圈子正在兴起一股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玩态度和尝试之风。很多同行都认识到我们所在的(信息)世界之混乱、驾驭(信息)和提供优质(信息)产品和服务之难(译者注:此句“信息”为译者补充)。他们的方法是,在工作中尝试新的方式。我喜欢这一点。图书馆只是建筑,它不做任何事情——是馆员和员工在做,任何图书馆里都是他们在让这些事情在发生。他们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是馆际互借?因为它是一项还没得到充分利用的服务,但只要你要,它就可以为你开启整个印刷型信息和电子信息的世界。如果我所在的分馆没有我要找的,他们就会帮我用这个找到——而且通常是免费的!

今天图书馆最没用的特性又是什么?图书馆如何摒弃它们?

那些说不出“不知道”的馆员。我很经常在北美各地跑,每一站我都会去当地的公共图书馆转转。而且我都会找咨询台的参考馆员问些问题,看看我的同行们怎么回答。这可以称作是我的秘密购物计划。每每如此,我总惊讶于有很多的专家宁愿糟蹋自己的工作强装高明,也不愿意简简单单说一句:“我不太确定。让我查查看。”在我看来,因为某个人的面子而给读者指一条无功之路,那是对读者一种严重的伤害。

很多OPAC(译者注:网上公共可检索目录)很糟糕。很多馆员都受够了系统供应商,决定要把它拿回来自己做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头开始自己做一个OPAC,那是项激动人心的工作,而我们,作为专家,就应该热衷于学习拿回OPAC的必要技能!当然,最终是要实现图书馆里各种系统的集成,OPAC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想想,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自己查资料,先是上图书馆的网页,再来就是查书目了,所以OPAC必须能够给人们指向其所找。

对图书馆和馆员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财政上的不受重视(即,钱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财政拨款中的一项,通常需要官员、政治领导或CFO核批的)、不透明,缺乏衡量信息价值的标准,缺乏对基层的调研以及缺乏对图书馆科学已发表研究成果的关注。政治上精明的馆员是成功的馆员。我发现馆员普遍对资金从哪里来很不感冒。听到同行讲“我不晓得他们为什么要关了我们馆”或者“为什么要削减我们的经费?”时,我很震惊。我没有调研方面的答案,但我建议更多地把基层实践调研放到大学的研究中,无论如何都有些帮助。我很欣喜看到像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这样的开放期刊的出现。这给希望为这个行业贡献智慧的一线工作者们开辟了道路,让他们不用非得回到大学或成为附属的教职员工。

图书馆2.0对您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讲,图书馆2.0就是读者跟图书馆相关网站的互动,生成他们自己的、无缝接合的内容。

为什么图书馆员依然重要?

信息结构(infoverse)日益复杂,而我们把无序组织成结构。我们一直以来就是在做这个,将来还会一直做下去。它是意义所在。这一点,加上我们的服务目标,使我们成为解决当下正在发生的信息过载——网上和现实世界都有——的最合适人选。

非常感谢抽时间跟我们分享您对图书馆业的想法。

翻译:SwinG

专访:图书馆员的未来 – Steven Bell

原文地址:Steven Bell – Future of Librarians Interview

Steven Bell建立了Blended Librarians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译者注:下称Blended Librarians在线学习社区)和Designing Better Libraries,在ACRLog写文章,给Pencils Never Crash写专栏,也是《Academic Librarianship by Design》的作者之一,此书现在在ALA店有卖。同时他也持续在Keeping Up Web Site和Kept Up Academic Librarian写文章。但有些读者可能还想更加的“跟上”,您可否稍微介绍一下您的背景和您的工作?

我的教育博士念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因此我非常拥护学院图书馆的馆员紧跟教育潮流和发展的步伐。我当了30年的图书馆员,其中有20年是在学院图书馆里当的。2007年一月在天普大学(译者注:又名,坦普尔大学)我开始了作为图书馆研究与指导服务副主管的新工作。在那之前,我在费城大学当了10年的图书馆主管。我也常常有讲座和发文章。

现在假设您从来没有参与到图书馆的工作,您个人通常会怎样使用图书馆,怎样搜索和获取信息?

我大概会跟其他人一样的,用最大路的搜索引擎。但在大学,我有学过怎样做历史性的研究,也在学院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花过很长的时间。所以即使我不是馆员,我大概也会比一般人更多利用图书馆于研究吧。现在我也对网络技术感兴趣,我想这也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利用比如del.icio.us这样的社会网络,收集别人作了书签标记的信息。我想这种新的沟通模式蕴含了很强的搜索力,研究可以从发现兴趣相仿者的书签开始入手,我觉得很不错。我也是个杂志狂,所以即使没有在图书馆工作,我也会常常去图书馆读我的所爱的。

在您看来,今天图书馆最有价值的特性是什么?

一些专家也许不同意,但从我的角度看来,任何图书馆最有用的方面都是在里面工作的人。专家的指引可以是导致成败的关键,这一点很可能在资讯爆炸的今天更甚。一个好的图书馆需要好的员工,而且是所有支持我们工作的员工。从用户的角度看来,最有用的方面也许是大量聚合的数据库和电子形式发行的电子资源(期刊、图书等等)。没有图书馆,很多人就不可能获得这些电子资源。我还得指出图书馆这个设施本身。一个好的图书馆将会是整个社群社会、文化和智慧活动的中心,而且再没有别的社会机构可以提供这么一整套的服务组合了。图书馆对社群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您觉得今天图书馆最没用的方面是什么,图书馆如何克服他们?

我最近写了些关于传统咨询台的文章,谈到为什么应该考虑取消这个岗位。我不是说我们应该取消参考咨询服务。我说的是我们是时候问问自己,让资深的馆员坐在台前,等着读者来问问题,而通常等来的问题都不需要用到馆员的专业知识,这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了?淘汰它们的第一步,是探索其他传递知识服务的的模式。可以是手机服务,可以是顾问服务的形式,而馆员可以在馆里四处走走,更多地主动问候——而参考咨询服务也可以传递给馆外的用户。除此之外,至少有一个服务台可以给读者提供些通用信息和对专业资源的导航还是很有用的,问题是谁来坐在那里。当然,每个图书馆都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人们对此怎么反应,可以反映出他们所特有的服务氛围。但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到来。一些图书馆已经有所动作了。

您对图书馆的Web 2.0有何看法?它正如何改变图书馆员的角色?

像我早前说过的,我不太肯定它有你说的那么大影响,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它,因为那是人们跟网络、跟网站互动的方式,还有出于他们作为信息用户的期望值。我最近的讲座有谈到三个跟Web 2.0相关的社会性技术趋势。

第一,向用户体验时代的转换。上网时,人们以简易性衡量网站体验;越简单,网站越受欢迎。

第二,跟第一点相连,是“简-繁困境”。图书馆正面临用户体验时代的巨大挑战,因为研究本身本来就是复杂的——而为研究而设的工具自然也只能复杂起来。如此一来,馆员就存在在这样一个夹缝中:人们想要更简单,但他们提供的体验只能是复杂的。我们必须学习解决这个困境。

第三,这是个草根的时代。在读-写网络的世界,个体要向网络贡献内容。图书馆的网站不是为草根时代而设;我们几乎没有一项是允许用户加入内容的。所以这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如果我们可以驾驭一些Web 2.0的资源,让我们的用户添加内容,这将助我们成功。纵使开博、做播客、开wiki有用,但如果我们不把它们开放给用户、让用户参与的话,我们将一事无成。这是我们要做的。

图书馆员要转变思想,接受这些技术,以便与读者建立更好的联系。尽管如此,我主张一种平衡的做法。馆员要小心探索Web 2.0各项技术,左右权衡怎样才是投入时间的最好回报。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采用地采用所有技术。随着资源的紧缩,馆员的角色转换为这种能力:能识别哪些工具适合图书馆社群、能创造性地搭建和实现这些工具框架——并建构衡量我们绩效的评估策略。一个不错的例子就是把自己跟图书馆集成为一个社会化网络。或许不是人人都可以大大受惠于此,但难点在于创造性地使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只相当于设出了一个轮廓,不会有什么大作为。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应该作评估,我们花去了时间,就要对我们的社群带来一些不同的东西。

技术如何影响物理图书馆?

技术——还有用户对技术的期待——促使图书馆员把原本放书的空间腾出来,换成给人的空间,提供人们想要的各种技术,很吸引人。在我所在的图书馆,我们正在移动把很多不用的东西搬进仓库,以便腾出空间建些小型机房,让读者可以从事各种活动。无线上网正在图书馆中普及(至少在我所熟悉的高校图书馆里),读者们都期待着在馆内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计算机和进行通信。

您觉得对今天的图书馆员来说,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是什么?

只能是因特网。它已经变成传送图书馆内容到用户社群和外面世界必不可少的管道,无论对OPAC的接入、对期刊和数据库的接入、对特种电子馆藏的接入,还是跟馆员通过IM和聊天咨询的连线。没有因特网,就没有面向我们广大用户社群的图书馆。其他技术比如引文连接、元搜索和机构知识库对向用户提供高质量内容都很重要,但离开了基本接入它们什么都不是。我觉得我们真的需要关注的一项技术是,便携设备。无论是PDA、手机、智能手机还是其他移动通信设备,我相信它们将进一步复杂化,而我们必须现在就开始准备,为用户期望是通过个人设备获取任何、所有内容的未来做好准备。

如果我没有提到网络广播技术,那是我的疏忽,因为它给馆员们提供了一个在线寻求专业发展的机会。这两年我们在Blended Librarians在线学习社区提供了免费的教育广播。我们的会员和非会员都非常珍惜这些学习机会。现在,其他馆员和图书馆机构也都开始承认基于网络的专业发展计划了。我想这是一项尤其重要的技术,因为毫无疑问地,我们未来的成功(以及存在,很可能是)取决于馆员紧跟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潮流的功夫。如果我们忽视这些行业动态,我们将自己把自己推向衰败。网络广播给大部分的馆员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又经济有效的紧跟技术潮流的途径。

您觉得未来的图书馆会是怎样的,它们将走向何方?

唔,毫无疑问图书馆将面临一个技术革新的未来,将及继续改变我们用户寻找信息的方式、工具以及他们对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期望值。未来10年20年各种信息检索系统要怎么发展,我只能猜,但我敢肯定地说,它将变得不那么依赖关键词机制,而更偏向可视化和概念化。未来,由于有了可视化,或可以提供该信息基本的人工概念,搜索技术将更精于找到人们所需的信息。图书馆和生产内容资源的厂商将强强联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屹立不倒。

依我看来,与其去猜度未来,我们不如自己行动去建构一个可选的未来。在我看来,未来图书馆会跟教学过程密切相连、紧密结合。馆员和他们的资源将变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我们将跟教师合作,将图书馆研究技能嵌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这种方式将使馆员的角色更加透明。教育方式会发生改变,知识的传递过程将整合更多的技术。但我相信课堂和教学互动的基本要素将不会有大的变革——而且将继续保持对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馆和馆员们必须把自己整合到这样的环境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我跟一些人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有所行动了。那就是Blended Librarians在线学习社区要做的——会员已经有2500多,看来还是不少馆员同意我们对未来的看法的。

对图书馆2.0和未来的图书馆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比起图书馆2.0我更愿谈论Web 2.0,因为我还是不太确定图书馆2.0是什么。的确对Web 2.0我有比较明确的感受,它把我们带进了网站上用户体验的动态世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发展图书馆服务和资源的同时,要注意用户互动的重要性。我在学院图书馆这个岗位上做了20年,20年来,我们没有一个时候不是在为向用户社群推广图书馆而探索创新技术,以期消除尽可能多的信息阻碍的。我想我们现在做的还是这个,只不过技术环境已经改变,用户期待也变了。Web 2.0只是一个阶段,是一系列正在进行中的突破性技术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需要图书馆重新思考、重新规划、重新定位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我享受身处其中——庆幸我能有机会通过我的文章挑战常规观念,启发图书馆同行们探索新的观念和新的方式。

谢谢Steven跟我们分享您的时间和想法。上跟进读Steven Bell,或上跟上。

翻译:SwinG

专访:图书馆员的未来 – Jenna Freedman

原文地址:Jenna Freedman – Future of Librarians Interview

Jenna Freedman就是那位Zine馆员,她整合了巴纳德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也是Radical Reference(译者注:暂译作“终极咨询”,下同)的参考咨询馆员,在Lower East Side Librarian写博。让我们先假设您从来没有参与图书馆的工作,您个人会怎样利用图书馆,通常会如何搜索信息?

我可以借阅哥伦比亚大学的大量流通馆藏,也可以经常亲身上巴纳德和哥伦比亚去看书。我也会到纽约公共图书馆(译者注:简称NYPL,下同)在附近的分馆去借书、借碟。几乎每个周六我都会去那儿,记下他们的每周日程,久而久之连我的14位的证号我都倒背如流。NYPL我基本上是用于悠闲阅读和娱乐。

做自己的专业研究时,我会用哥伦比亚的电子资源,帮朋友和家人的研究找资料时也会用它。(说明一下,巴纳德馆员不是教职员工,因此我的专业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发表、演讲或专业贡献的任务或奖励的个人行为。)我用巴纳德和哥伦比亚的,也用NYPL的资源来回答终极咨询上的问题。我常常用WorldCat.org在电子邮件中引用书来说事儿。

至于我通常如何搜索和获取信息,抱歉地回答你,参考馆员的全副武装(译者注:所有渠道)都要用上,但真的要看是什么信息。一天中我会用网络搜索引擎查、专业数据库和跨学科数据库查资料,用IM(译者注:即时通讯,下同)或电话跟专家联系,查工具书(印刷的和在线的),等等。

总的说来,今天图书馆最有用的特性是什么?

跟昨天一样,希望明天也是一样——是他们的馆员。

您觉得今天图书馆最没用的特性是什么,图书馆如何克服它们?

不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的馆员。采用“客户服务”或IT“技术支持”模式的管理者,要时刻紧记无论采用什么措施,都是为了实践图书馆的宗旨,要紧记有些事情只有馆员能做好——服务于社群的信息需求。我们在这里可不是要混日子的(尽管我们可以),也不是要来赚大钱的(尽管有人捐赠的确会改善我们的宿舍和停车场)。只要我们能紧记自己的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将我们的服务摆到第一位,设计我们的计划、预算和建设,就很好了。

Web 2.0技术正在改变您的馆员角色吗?

它只会成为我职业描述的一部分,像其他东西一样。我敢打赌,昔日参考馆员不得不把电话咨询加入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清单时,他们也是毫不犹豫地拿起话筒的。

尽管我有用博客、标签、聊天,但跟我互动的大多数的图书馆用户(来自杰出的常春藤联盟大学附属研究所的教授和学院学生们,年轻、有能力获取这些而且聪明快上手的人们)都还不是通过这些方式联系我的(译者注:常春藤联盟是由美国东北部八所颇富盛名、 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和学院所组成的联盟。在学术上都很优秀,校园富有贵族气息,历史非常悠久)。我的确有跟学生用IM交流过。我也曾跟zine客们、zine研究者们,还有其他馆员沟通过,甚至有记者通过我的MySpace和LiveJournal跟我联系过。然而,即使有了这样和那样的技术,我还是觉得自己的角色没有变过,打从六年前我开始当馆员的时候就没有。我觉得我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倾听者、教授者、分享者、选择者、开发者和策略制定者。任何、所有适合的工具都可以为我所用,去完成这些个目标。

如果您必须指出对未来图书馆最重要的一种技术,您觉得会是什么?对L2(译者注:图书馆2.0)、图书馆的未来或者其他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重申一下,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开发、实现和教授技术的人。我想,缺乏人性的技术,反而会是破坏图书馆业的技术。除非图书馆管理者、所在社群以及社会大众能够重视公共服务,就像他们热衷于装备新技术一样,(技术才会有用于人——译者补充)否则未来的图书馆体验很可能变成像在连锁电器行买东西一样,销售只会说,而不懂倾听,说而只会夸大其词;客服电话没人听,不过可能他们的网络界面好些。做到这一点的图书馆,与其说只是图书馆,不如说是一个除了拥有良好网络界面之外,还可以找到集人际沟通技巧和专业知识于一身、不是为拿佣金而来的全心全意服务于你的人的地方。

感谢Jenna抽时间跟我们分享您的想法。关注Jenna Freedman,关注Lower East Side Librarian

翻译:SwinG

专访:图书馆员的未来 – Michael Hart

原文地址:Michael Hart – Interview on the Future of Libraries

Michael Hart发明了电子书,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免费在线电子馆藏之一古登堡计划。Michael,您古登堡计划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我只能说那纯属意外。我知道一点我们的当地主机,是通过一位当操作员的好朋友,我经常在电脑室里混,因为在那里有冷气,我可以舒舒服服地做我的作业,而我的寝室里是没有的。

一天,我看到我们的一位老主顾来到小不锈钢窗口前(译者注:指电脑前,大概六七十年代时的机子),机子太忙了,没办法读盘,跑不起来,这位老兄的程序也没办法运行。我说让我看看。当时每个人,包括我最好的朋友,都以近乎惊异的眼光看着我。我说,“没那么难吧,是不是?”他们问我想怎么做,然后都觉得我的办法不至于伤到机子,就让我试了。结果行了,这么一来我相当于成了互联网上第一个“插播广告”的人。

然而后来,操作员头儿还是开始担心我会搞破坏,坚持让我有自己的帐户和密码;那样我就不能总以操作员的身份登录,不能删除所有的文件了,呵呵。得到这个帐户的那天恰好是1971年7月4日(译者注:美国独立日/国庆节),里面原原本本有我从未想过那么多钱,类似$100,000(译者注:不一定是实际的金额,可能只是借数字形容当时无法想象的意外)。这让我愧疚,我该做些更花时间和精力的什么,来值回这个给我的电脑帐户。

当晚放完烟花后,我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电脑室过夜。我分析了一下形势,觉得我要是写一个十年后还有用的程序几乎不大可能,于是我尝试去找那些我可以做、而又值回这种投资的想法。那时我才刚知道我们可以上网,可以给伯克利、哈佛,还有这两者之间的很多地方发文件,不过没有人要发开始信息,就像电报发明时的“上帝创造了什么奇迹”(译者注:1844年5月24日,摩尔斯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上帝创造了什么奇迹?”知道自己正在创造奇迹的摩尔斯信心十足,将电报比喻为上帝创造的奇迹),于是我开始打算做出像那样长久的什么。

唔,1971年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准备即将来临的1976美国两百华诞。有人给我看了一个仿造的《独立宣言》羊皮卷,然后就像漫画或卡通中的情节,毫不夸张地,我头上闪过一道光!我知道如果我把《独立宣言》打进电脑,它将在因特网上永远不会消失。我那晚上就把它打进去了,技术上应该算是7月5号。自那时起,文字文件就可以下载了,那也是古登堡计划的开端。自此70年代每年都有一些新的“民主史”文件加进来,而且也并不总是我加的。雪球已经开始滚下山了。

Google图书搜索和古登堡计划主要有什么不同?

主要的不同是,古登堡计划的电子书是让你拥有的,你可以编辑、以此为基础创建新的版本,读的适合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字体、颜色、边距等等,一系列的多样性在你掌控之下。读Google的电子书则像是透过某人的肩膀读那种感觉——你大概得把过半数的控制权交给他们。(听说Google不时在承诺会对此有所改变,但我没看到有实际的结果。)而且,Google不给他们的电子书提供书目,不做版权调研;他们不会让人轻易下载他们的书,也不做校对。

如果Google只是把印刷型图书扫描成电子版本,为什么还要校对呢?

Google电子书不是完完整整、纯粹的一项工作,而实际上是两项独立的工作,一是图像/图片呈现,二是实际的计算机文本,即我们在电邮中都用的那些文字。这是不同的。你不能在图片上搜索文字。一幅书的照片不是电子书。就像这里我要引用的,玛格丽特的名画:在一个精确写实的烟斗下,画名是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一个烟斗)。

Google做的是,快速简单地扫描一遍书,然后用OCR[光学字符识别]快速过一遍,OCR会有误差,但他们不会像古登堡计划的志愿校对大军那样回头清一遍OCR记录的,Google的解决办法是写一个“模糊搜索引擎”,来容忍他们的OCR程序创建的潦草全文文件。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让下载了,一旦下载了就很容易看出差别在哪里了,你会发现,要是跟网上已经流行的电子书比起来,Google印刷图书馆或Google图书搜索就不那么对味了。

古登堡计划第一版电子书的准确率达到了99.9%的标准,之后国会图书馆通过其操作把准确率提高到99.95%,再之后古登堡计划又把准确率提高到99.975%,而且我们目前也正在向99.99%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希望保持一个不断增长的准确率水平。不过,在Google看来,到简单、快捷、有点脏的OCR输出文件这一步就好了。

古登堡计划的电子书是为完全的全文搜索而设的,无论用何种搜索引擎、文字处理程序,剪切粘贴应该能够支持电邮、研究论文或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并将成为生产新纸本书或电子书一个简易的材料来源。所有这些有价值的考量Google都是刻意避开的,因为他们的“有限散播”哲学,而这将严重阻碍他们电子书的流通,使其难以引用,等等。

记住,Google电子书是两个实体……一个是未经校对的OCR转换程序输出的电子文本,另一个则是一整套通常是以页计数的图像文件,而这么一套图像文件加大了用户下载、储存、回溯等的难度,而单一文件的纯文字电子书就简单多了,绝大多数普通的软硬件条件都可以读它,引用和编辑它了。

试试在古登堡计划和Google图书搜索都下载莎翁《Romeo and Juliet》中的《The Balcony Scene》,你就会看到了。(译者注:这里特意保留了原文,读者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做做试验。下同)

只要一分钟……我在Google搜”Project Gutenberg” “Romeo and Juliet” “wherefore art thou”,一键就搞定了。现在,试想想从图像中做同一件事需要多久吧,你会要一次次重新打字,或不得不OCR他们的文件的!!!这我甚至不用一分钟就找到、高亮显示、剪切兼粘贴了!!!那才是电子书应该要做的……

你应该拥有你的电子书,更正你见到的错误,剪切、粘贴整部剧到你创作的剧本里,诸如此类。

即使有了Google图书搜索,古登堡计划依然必要,甚至更必要,因为现在古登堡计划让你拥有电脑就等于拥有了图书馆,或说拥有“超级电脑”吧,因为现在卖的很多电脑不久前都叫超级电脑了。今天你可以给任何机子加个400美元有找的全新太级硬盘,或者再多一点点钱加个移动硬盘。这样就足够放未压缩的电子书一百万册,或最精简压缩的电子书两百五十万册了。

一百万册书!

而最近两年多来,因特网上已经多了一百万图书供免费下载了。在古登堡印刷机以前,普通人没有拥有过书;古登堡计划以前,普通人没有拥有过图书馆,当然,只是概念上说的,不是实体的图书馆或馆员等等。

您是说古登堡计划启发了Google图书搜索?

我收过来自全世界大多数或者讲所有各种各样电子书计划的电话或电话,都是咨询建议的。这都源于The World Library[最早的电子书CD],我很荣幸地带着各式各样电子书呈现、古登堡计划等问题,参加了1990年芝加哥的ALA(译者注:美国图书馆协会)仲冬会议。当时Voyager也有去,就是最早设计商业电子书的提供商,出过《侏罗纪公园》等经典的现代作品。

他们我都给了友好的建议,而如果Google当初接受了我的建议,很可能整个版权诉讼问题就不会出现,”Google印刷图书馆”也不用整个概念翻过来改为”Google图书搜索”,因为很明显他们的初衷既不是印刷图书也不是图书馆。我引用一句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公开回应:“Google图书搜索是帮助用户发现图书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在线读书或下载的方式。”

很明显一开始是商业尝试,而如果他们一开始就着力让出版商知道,他们是要帮出版商们把书卖给更广大的读者,或许后来渐渐失控甚至走到诉讼这一步的情况会有所缓解。问题就在于Google又想装公共图书馆,又不肯作与公共图书馆相称的付出。我只能遗憾地说,显而易见,他们的真正目标还有一块商业图书馆。如果他们选了当中一个来做,更公共图书馆,或更商业,或者甚至两个都做,但是分开做,我想都会成事。

事实上,那有很多明显的缺点,而且不光是传统意义上的缺点,还包括了对读者努力的明显阻碍,致使一般的Google书读者都无法读到,甚至下载一小节下来读也不行。

对读者的限制太重了,而当这些限制跟Google的2004年12月14日庞大媒体运动结合起来时,尤其从牛津、哈佛、密歇根、斯坦福、纽约公共图书馆等等这些名字看来,每个媒体都充满着建立新式公共电子图书馆的暗示,那一刻起,巨大的失望已经埋下伏笔。

有了古登堡计划免费的电子书,图书馆依然重要吗?

我想的不是图书馆不重要了,我想的是它们会因电子书的诞生而改变,就像当年古登堡印刷机诞生时那样。举个例子,电子书诞生50年后,电子书会比纸质书多,就像古登堡印刷机诞生后50年印刷图书比过去所有时间的手抄本都要多一样。此外,记忆棒、U盘(译者注:原文为RAMstick和thumbdrive,小巧高密度的便携记忆体,其实现的技术各异。因汉译名称五花八门,有时计算机文献直接使用英文名称,这里译成大众比较熟悉的便携存储名称,不一定对得上号。大致理解为U盘就行了)等等的问世,还有400美元以下的太级硬盘,我想“个人电脑”很快就要进化成“个人图书馆”了。

就我个人来说,图书馆收藏电子书,跟图书馆做了几十年的收藏音乐、电影没什么不同。毕竟,光盘都是那些光盘,不同的只是所储存的比特。我想图书馆应该保存目前我们使用的所有媒介,历史上载体经历了很多很明显的变革,我很肯定同样的对话发生在每一次变革时,无论是从石桌到泥匾、黏土到纸草,或到麻、布,还是到我们今天称之为“纸”的东西。我们还用“刻入石头”表示不可改变的真相,但你什么时候见过有人要找原文时真的去找石头的?

我们有来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的“书”——不用说这很多是通过阿拉伯传来的,包括阿拉伯数字,也不用说西班牙摩尔人的图书馆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光辉的科学和艺术经典(译者注:西班牙可能是第一个使用纸的欧洲国家,一般人相信摩尔人在第十二世纪引进了纸)。尽管如此,那些“图书”的作者们也不会认为未来的图书载体要跟今天的一摸一样——就像我们今天的图书也不是远古的泥板、卷轴一样。

未来50年里图书馆会怎样改变?

改变会很大,就像当年古登堡印刷机那样,其推动力今天任何人包括我都无法作出预测。不过,我的预言会在独立宣言起草50周年时2021年时实现的,届时公众可获取的电子书将会有1千万或更多。

会有个转机:2021年将出现一个新的因素,自动翻译将把那1千万公众可获取的电子书转化成100种语言,这样一来,净是册数上的增长,就足以建起一个世界从未想象过的巨型图书馆,十亿馆藏图书馆(译者注:卡内基梅隆大学有“百万图书馆”,Michael这里借用其称呼改编),如果我能做到的话,那些电子书都将免费提供。当然,到时候批级硬盘(译者注:批比特,petabyte=1015比特=1000,000GB)也将降到平民价,普通民众也能拥有这一整座图书馆了。

当然,今天的机器翻译还有很多问题,要再译成100种语言就难上加难了。不过我对此还是抱有希望,我将尽我所能,鼓励机器翻译业用古登堡计划的电子书作试验场,鼓励每个计划加一种语言。

这些会如何影响图书馆员?

唔,我记得图书馆员刚刚认为电影是他们必须提供的最新最伟大的资源的时候,有些人反对,有些根本就无法分出身做这个,于是,图书馆就出现了“视听”助理。我也记得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电话咨询的时候,那些比较快适应的馆员最后操起了这行当。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不过其实几乎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经历一些混乱,只不过发生在幕后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计算机革命来得比电话、电影,或者音乐的从黑胶到CD等等都要迅猛,因此这些改变才来得比较明显。

据我所知没多少人关心太级硬盘(译者注:太比特,terabyte= 1012比特=1000GB),不过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是时候关心这个了,而且马上就要考虑它什么时候变成批级硬盘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图书,包括曾经发表的每一个字,都将存储在批比特中了。现在它就是一个图书馆!重点是,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凭借普通的家庭装备,就可以下载百万册图书文件了,还不用交过期罚款。

非常感谢Michael抽时间跟我们分享您的想法。在古登堡计划可以了解更多在线下载免费图书的信息。

翻译:SwinG

专访:图书馆员的未来 – Michael Stephens

原文地址:Michael Stephens – Future of Librarians Interview

Michael Stephens是多米尼加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译者注:美国大学中,正教授professor,即full professor,与副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之间还有一个等级: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助理教授应为副教授),OCLC Librarian 2.0 skills技能文章《Web 2.0 & Libraries》的作者,也是Tame the Web的博主。现在先假设您从来没有参与图书馆的工作,您个人会怎样使用图书馆?您通常如何搜索和获取信息?

好问题,老实说,我通常只用能连上的数字图书馆。做研究写论文,我用的是北德克萨斯大学的电子资源。我也参考各种相关题目的RSS供稿和报告。由于平常都往返于伊利诺州奥克帕克,印第安那州明撒瓦卡和密歇根州特拉弗斯城三地间,我有印第安那和密歇根的图书证,但还没拿到奥克帕克的——尽管我就住在它一个分馆的同一条街。这让人忙起来很容易就忘记街那头就有这么一个图书馆,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跟馆员谈图书馆给人的印象,和它在人们生活的位置。

我的媒体消耗量在馆员中算是少见的。我经常在Amazon买书,看Netflix的DVD,我大多数的音乐都是在iTunes音乐店买的。我的Mac上有我四处收集来的5000歌库、大堆的电视剧和电影。在奥克帕克我电视机都没装,就一个互联网,MacBook pro和一些可靠的耳机。我每周都会用iTunes下一大堆电视剧。

通常,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是的,我用Google做很多事。我用很多租用数据库做我的博客研究,也通过博客目录挖掘链接。我还通过Wikipedia获取很多流行话题的风向和外部链接。遇到我想看一部电影想查多些资料的时候,我常会去挖IMDB。出行则让我上TripAdvisor、Google地图,还有或多或少的旅行评论/社会化站点。

我最希望的是,所有我在用和可能要用的站点,有多一些RSS供稿。我每星期都盼着Netflix周日早上的更新发布。若干图书馆可以做到这样,甚至把我订阅的送上门,我会马上迷上它。

这在今天图书馆用户或非图书馆用户之中典型吗?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是的:找信息用Google。OCLC的用户意识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我建议没有读过这个报告的馆员找来看看,看人们对图书馆和搜索信息都是怎么想的。84%的人是从搜索引擎开始的!1%的人是从图书馆的网站开始的。我想接下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向网上媒体消费和交付转移的情况。看起来会很有趣。越多可以自定义的信息,越多直接推送到个人设备上的选择越好!

您写了很多关于技术可以帮助改善馆员跟图书馆用户互动的文章。您觉得图书馆2.0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是什么?

图书馆员有一整套供他们使用的工具,可以实现联网、开放和人性化的对话和交换。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服务放上网,放到我们用户碰面和交谈的社会网络中去。我觉得L2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是博客。它会将图书馆多层次地呈现给用户——如果使用恰当的话。比方说报道图书馆新闻、计划和资源,如果被如实地执行,会培养出开放、透明的环境。它让图书馆更人性化。我在我的Web 2.0图书馆技术报告中说:“记得一点,它关键的好处是:由一群人来写一个图书馆的新闻和活动,会给这个机构带来人的声音。通过允许评论,藉由对话交流就建立起一种社区的感觉。我们正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们一起…”说实在的,这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市场就是谈话》(译者注:《The Cluetrain Manifesto:the end of business as usual》简体中文版,台湾版译作《破繭而出》,下同)力促企业人性化和在此程度上对待客户。图书馆也一样,“根本上的透明”同样重要。

创建图书馆博客的工具是免费的,例如www.wordpress.org的WordPress。使用博客,可以快速发布内容,不用每次都先经过网站程序员或臃肿的IT部门。博客可以创建一个面向用户的信息流,如果他们愿意可以对博文评论。馆员可以用博客向用户推广资源,也可以推荐自己的图书馆。工具是简单、几乎是免费的。我写过关于透明图书馆的文章…

有没有对图书馆2.0完全无关的Web 2.0技术?

我永远不会说任何的2.0技术“完全无关”。我们可以从每种技术的机制和功能上受到启发。我就对社会化门户很着迷,像MusicTonic,可以帮你收集来自多个社会化网站关于某个乐队或歌手的内容,然后捆绑在一起推送给你。图书馆员该从此获得什么启发?自然是自定义、用户设计的门户:想象一下,一个能推送主题/搜索的全民门户或青少年门户,一个能为信息发现创建动态环境的图书馆会做些什么。

Twitter最近很火,而我也看到那个潜在性。这不单止是因为它有趣,再次地,还因为它是一个流,一个可以播送我们正在做什么的聚合信息频道。

我很高兴我们的很多图书馆同行都有实验和发现的意识。我没有时间沉浸于所有的新工具中,但有使用过新工具的同行能够写出他们感受,真的会有助于构筑未来的蓝图。我告诫我的学生,不要轻易忽视任何一个趋势或技术,在认真考虑可以给未来的图书馆和馆员带来什么之前。

社群中兴起一阵进取之风,比如Helene Bowers的学习2.0计划,似乎很多馆员开始玩起赶上技术来,但目前只到刚开始熟悉Web 2.0技术——甚至态度——的程度,而大众则已经频频出入于myspace、flickr和博客等等了。我在想您提到的“技术狂热”是否真有其事:您有没有见过确实的“技术狂热”的例子,那种过于追求技术、一味想站在时代尖端的馆员?

有!就算在今天,我也还听到一些馆员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管理已经签了合约,或者已经缺乏远见和计划地跟买了一些技术。2004年,我给Library Journal写过关于技术狂热的文章,非常严正地强调了计划的必要性。Web 2.0对此有所缓和:免费的或廉价的工具减少了计划的花费,然而计划的必要性今天看来甚至更显得重要。我劝学过学习2.0课程的馆员们,不要把每一个学到技术都拿来,而是要计划,要实现的是那些最有意义、最能充分利用“每一块钱”的技术——现在的情况是,成本已经转移到了馆员时间,而不再是为某个实际程序付出的20,000美元之类。

技术是工具。即使你给每位馆员都配备一台掌声电脑,但如果他们不懂如何去用,根本不关心、不了解它对服务的意义的话,你的图书馆也不会酷起来。太多次我们扔钱去买技术,之后才发现受限于不合和过虑的罚款细节。计划应该先行!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位置,需要平静下来,探索更低成本的技术,并树立起2.0的态度来。我很支持这个。我倡议David Weinberger在《市场就是谈话》的大作所提出的超链图书馆。对我来说,它可以消除一些馆员所持的微管理控制,让馆员放心想象、创造和策划,不再有繁文缛节、文山会海,不再有因政策障碍造成的“举步维艰”。

更重要的是,如果公众已经对Web 2.0了如指掌,而图书馆员只是刚刚跟上,那馆员为什么还必要——甚至在他们跟上以后?

图书馆员在2.0世界依然重要,只要他们变成向导、顾问和教育者。只要他们接着也转移到一个更开放、透明的世界,只要他们意识到图书馆现在可以随他们而行:图书馆可以在帕尼罗面包、星巴克,或是火车站等等,只要馆员在那里引路。

您怎么看图书馆2.0对物理图书馆的改变?

这部分的讨论是我最喜欢的。我相信图书馆需要激励,而在现实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你的空间在对用户说什么?你用什么样的指示牌?你的馆规如何?所有这些都在讲你图书馆的故事,都在表明你对顾客的态度。我同意有些同事说的,在馆里给不同的用户群体创造空间,让图书馆适于制造快乐——游戏啊,跳舞机啊,等等——也让其他人感到舒服和有用。我们可以从用户和潜在用户的“零售期望”中得到启发。我曾惊喜地发现明尼阿波利斯一个高端连锁杂货店为团体提供会议室。在不久的将来,读书社将可以在商店里开会——而不是在图书馆!L2图书馆的一个任务大概会是,重建大众的观念——图书馆共享空间可以成为很多人的很多东西,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也拥有图书馆。我很抱歉地说,我不鼓励在前门挂一个进馆须知。想办法使政策和指导更友好…更受欢迎吧。

您主张在图书馆里卖杂货吗?

嗯,不支持,但一个零售连锁店都可以提供会议室空间——图书馆很多年前那样做的——这表明曾经只有图书馆才有的特色服务,如今都蔓延到商业上了,云云。打个比方,假如同一家商店不单有社区会议室,还有带wifi的咖啡厅、Rad Box DVD租赁机和烹饪课程呢?那不正是街口图书馆今天可以提供的么?我打了个冷颤。想看看谁会是第三个,而且我知道不光我一个人会这么想。

您说的图书馆用户的“零售期望”是指什么?为什么拿把读书小组从图书馆带走的杂货店来类比(更相似的应该是书店吧)?区分的因素是什么,图书馆的边界在哪里?

“零售期望”包括体验、选择、服务和品牌。体验是你到最喜欢的店子时的感受。逛芝加哥Apple店时我整个人都会兴奋起来,在路上就已经开始高兴了。我很享受看到那些产品,试用,跟Apple雇员聊天什么的。星巴克是另一个提供体验的零售店,尽管最近我热衷于读那篇“被遗忘的记忆”,是关于店里当年咖啡的香味消失,而公司如何想找回那份“体验”的。

选择,就是我大概很感兴趣的“长尾”。我想可以拿Amazon做例子。我喜欢跟我的学生谈,把Amazon用于图书馆服务。比如,这应该也发生在你的图书馆里:一位读者来委托代购,填了表格送去采访部,馆员就会说“8周后来看看吧。”用一个Amazon帐户从Amazon订购,两天就送到手了。我也听到一些馆员说这类服务——甚至到邮寄到读者家里的程度。图书馆甚至也可以买二手书——便宜——来扩充经费。

服务包括两方面。对个人的服务和我们电子入口的服务。我很看重客户服务。我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得好的服务:Apple、一些旅馆、餐馆等等。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是什么?我想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图书馆的馆员会竭尽所能帮助用户,难能可贵;一些图书馆的馆员则唯恐多一个要求多一项事务。如果讲的就是你,那么劝你及早离开公共服务行业!电子方面的,我们的系统和目录还需要改进。(我知道,在图书馆里这是一定的,OPAC糟透了)。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在最近,我要找一本书做研究。当时在我的图书馆里,查书系统简直复杂透顶,我干脆放弃,跑去Amazon订购了。那要简单得多。这表明了什么?我始终认为“用户不笨。”:-)

品牌标志着一种服务或业务,暗示了一种体验。我是Apple的忠实拥趸——Apple店外墙上那炙热明亮的白色苹果有特殊的含义。标志、一致的信息、色彩,共同构成了品牌识别。我喜欢品牌明显的图书馆。他们的标志和“形象”不光在物理实物上出现,也在网上出现。图书证、月传单和邮件,所有东西一看就知道是来自那个图书馆的。如果一个图书馆在品牌宣传上有困难,那可能意味着他们给出的信息不够清晰、不一致,甚至是混乱的。我们在LIS(译者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课程之一就是品牌和营销策略。更多详情请参阅《未来在等待的人才》(译者注:《A Whole New Mind》中文版)!

一个确定的边界就是我们可以提供免费的信息和材料。我们提供很好的空间。不用按时收费,不用付出代价,就能享受舒适的空间。Red Box DVD尚且要付钱,而如果图书馆可以把它变成在杂货店买一两部电影般简单呢?如果还碟还书可以还到相应店面或社区其他网点都行呢?学院图书馆也一样。如果馆员能切实把自己嵌入到用户的生活中——他们会去的、会花时间的那些地方。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新英格兰分部前阵子有个项目,项目名引起了我的共鸣:嵌入式图书馆的曙光:在人们的信任网络中集成图书馆服务。我想要嵌入式的图书馆和馆员!这应验了Jenny Levine多年来一直在推广的理念:服务应转向从满足用户需要来考虑,在新的地点,用新的工具。图书馆有这么多的好东西。

现实世界中,您的图书馆(或其他您去过的图书馆)有以图书馆物理空间吸引用户之“心”的例子吗,可以现在跟我们分享一下吗?有效果不?

我去过有漂亮艺术品和画廊的图书馆;去过允许年轻人运用科技创建、分享内容,进行自我表达的图书馆;也去过建筑美轮美奂、馆藏经典全面、馆员热心专业的图书馆。新泽西的Cherry Hill公共图书馆就用iTunes提供全部的CD馆藏,你可以在买之前试听一下。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提供一位学生制作的图书馆漫游播客。普林斯顿公共图书馆去年开放了他们的会议室做足球直播,球迷塞了一满屋!我想所有这些都是在吸引用户的心。它们鼓舞了我——去想,去学习,去梦。

有没有不成功的?

树立障碍的图书馆。

我们就讲把我们自己和图书馆推向用户吧。指示、空间和馆员态度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再次,这对我来说是个严肃的问题。我看到一个图书馆收上网费的标示——15分钟半美分之类的。我知道有某些地区的确有经济上的问题,但街尾帕尼罗面包或别的什么咖啡馆就有免费的wifi,图书馆凭什么对这个信息源收费?

我有时候觉得指示反映了馆员的哲学。David Weinberger在《市场就是谈话》第5章中写道,一些企业把客户看作是对手。我想这同样发生在图书馆。超链接组织,Weinberger用作章节题名的这种组织,则很不同于上述观念。超链接图书馆同样可以:开放、透明和欢迎合作。

在谈论图书馆文化时,您经常引证商界的例子。那么对如何营销图书馆、传播馆员工作重要性的观念,您会给馆员们什么小诀窍?

用社会化工具,给你的物理图书馆做个清点:指示牌、咨询保障,还有馆员态度。然后放上网。为全馆员工开一个学习2.0课程,不光要让他们获得技能,还要推广玩的观念,促进创新和适应变之风。

我们要下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且要表明我们的馆员角色。配合当地工商业,牵头发起创造性的项目。想办法把图书馆的资料推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推送给需要的人们。

如果没有图书馆/馆员营销预算怎么办?有什么免费或便宜的方式吗?

这正是Web 2.0工具的魅力所在。博客是免费的,只是需要投入时间;IM(译者注:即时通讯)参考咨询也是。已经有技术可以支持我们以低廉的成本甚至零成本推进图书馆的宗旨了。

其他还有:鼓励用户社群参与到新服务的市场策划中来。受众自己提出的服务,行得通。在网上和物理社群都发个声明,做些“馆员卡”(译者注:源自集换式卡片游戏,意思是,持有馆员卡的人,就长期或某个时间内拥有馆员身份,有权限从事馆员的工作)让用户可以收集过过瘾吧!

今天图书馆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与世界的自由互联,说真的——有太多了。看到一些妙极的事情遍布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让人很惊喜。最好的图书馆来自五湖四海,规模有大有小、资金有厚有薄,但都有一些难能可贵、思想前瞻的馆员在推动着它们前进。最好的图书馆提供全面开放的在线信息、宽松的环境,提供供人学习发现、跟社区联系的场所,是分享、倾诉、会晤志同道合者和持不同意见者的地方。友好、诚恳的辩论会发生在这里。它同样是分享个人经验与世界观、保存和分享记忆的地方。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一直以来随着时代改变的机遇和使命。今天我们能Web 2.0能开展“玩计划”,明天它也许就能孵化出同样有趣迷人的新东西。一个具有可变性的机制是长久的机制,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

那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想到的是体制惯性,不关注趋势和未来,“我们从来都是如此”的态度。这些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必然来自内部。我担心那些对社会与文化的转变适应得慢的图书馆会无法再像它们应有的那样好。有些可能要倒闭了。这一刻,有必要看看现在的形势,有必要再次证明图书馆大楼、网络服务和制造这一切的馆员们的价值了——而这正是我书里那套2.0哲学的意义所在。看看商界在发生什么吧。看看博客的力量。拥抱新观念新态度的图书馆将冲破资金困难以及物理空间和思维的限制。

感谢Michael今天抽时间跟我们谈。关注Michael Stephens的最新动态,读他的博客Tame the Web

翻译:SwinG

专访:图书馆员的未来 – Jeff Barry

原文地址:Jeff Barry – Future of Librarians Interview

Jeff Barry建立了Endless Hybrids和designs books,但有些读者还不认识您,可以稍微介绍一下您自己和您的背景吗?

我从1992年开始当馆员,在美国的好些大学工作过,包括田纳西大学和老道明大学。最近的一次是在迈阿密大学(佛罗里达)当数字图书馆项目与技术的主管。两年前,我决定暂时不当馆员,并搬到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跟人合作建立了一个图像设计公司,专注于图书设计。作为馆员,我的兴趣在于当中的技术管理,以及文化传承材料的数字化。

现在先假设您从来没有参与到图书馆工作。您个人会怎样使用图书馆?您通常怎么搜索和获取信息?

作为用户,我依赖图书馆的期刊和非小说馆藏。出于某种原因,我读小说通常是去书店买,而很少借图书馆的。

搜索信息,很久以前我的第一站都是网上的搜索引擎了,通常是Google。即使身为馆员,有成千上百的学术数据库,我发现自己还是会先搜Google。大概我觉得它又快又简单,而且常常查到的东西都相关,通常足够满足我的信息需求吧。而且很幸运,我身为馆员,懂得怎样评估网上搜来的信息。如果需要更深一层的资源,我就会用图书馆的数据库。

根据您专业的角度,阿根廷和美国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在阿根廷,书店和阅读的文化很盛行,给图书馆的资助相当有限。在“公共图书馆”可以借的书非常有限,几乎相当于不能借。虽然布宜诺斯艾利斯有公共图书馆系统,但分馆很少,而且就算所有分馆加起来的总的馆藏都还很小。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很大,不过限制很严,即使是对一些不是很珍贵的材料,甚至大多数的人都不被鼓励进国家图书馆。

阿根廷的大学图书馆没有很充足的经费。阿根廷很多学院图书馆还比不上美国的一些小型公共图书馆。对那些学校的师生来说这样的状况是蛮惨的。很多学生不得不从影印店里买他们的参考书,影印店也就是那些帮人影印的小茅屋。如果你到大学附近的影印铺子,你会有趣地发现里面摆满了成千上百的原版书等着学生来复印。我承认这些店子是严重违反了版权法,除非阿根廷法律里有晦涩的条款可以这样滥用法。但话说回来,在现实中,这是学生们可以获取所需阅读材料的唯一途径。

阿根廷的图书数字化又怎样?

的确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数字化项目在进行中。一个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Proyecto Patrimonio Histórico,另一个是布市的Catálogo Digital del Patrimonio Cultural。

Web 2.0正在影响阿根廷的网络世界吗?这是否正在给学校和图书馆带来图书馆2.0意识的觉醒?

至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所谓Web2.0程度的因特网是被普遍地理解和应用的。宽带接入很平常,网吧遍布整个城市,也有很多提供WiFi的咖啡厅。布市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几乎大多数当地的公司网站甚至都是基于Flash的,数字音频视频在当地的网站也非常常见。

我倾向于避免使用“图书馆2.0”这个词。

我怀疑最新的因特网技术都已经大规模地走进阿根廷的学校和图书馆。倒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研究部有个关于数字文化和教育的有趣项目。其中一位项目主管在布市一个犹太学校非常积极地发展技术应用,而他们看来也正用教育技术做着某些特殊的事情:但当然,那个学校是个特例。

根据您在阿根廷的经验,您觉得在欠发达国家,图书馆的未来是什么?

在欠发达国家很难培养发展图书馆文化。有太多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加之文化上的认同,人们总是先抓这些,而图书馆——作为一个概念和实在的机构——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欠发达国家图书馆的成功之道似乎在于存档,努力去保存相关材料,承担某个城市或国家文化传承的责任。这些活动是必要的,是只有在当地才能从事的。而且,我不得不说一句,布市的有很多非常好的存档馆藏。

也许我所见的欠发达国家最大的信息差距,是缺少商用化学术资源的获取,例如对美国一般图书馆用户都开放的文章和引文数据库。

普罗大众不能获取这些资源的确是个问题。在美国,我经常听到图书馆员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用上公共图书馆。而事实上也确实现在美国很多(绝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系统就对用户提供商业数据库的在线获取。然而,欠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不太可能提供这些资源。

而现在Google搜索也经常显示只有JSTOR、Project Muse、Emerald或很多其他供应商的会员才能看到的信息资源,如此一来,能获取的和不能获取的之间的鸿沟就更明显了。我觉得Google对那些资源索引本身是好的,但自己用不了,而且明知这只是因为自己住在了一个欠发达的国家,这真的很令人沮丧。当然,大多数的供应商都有按篇出售那些资料的机制,只是如果你靠比索生活的话,那真不是一个能够一时冲动的购买行为。

我很高兴看到随着Google图书搜索的发展会带来什么。尽管出版商们怨声载道,但我想通过一个像Google那样的服务来扩大图书内容的获取,会大大加速知识在世界上的传播。我期待着有一天,人们可以通过向Google图书购买来获取任何图书的下载版。

我不期盼那种服务可以免费获取,即使超过版权期的材料本应免费。尽管Google图书搜索有链接到卖书的服务,然而在像阿根廷这样的国家,这些图书的配送却由于当地邮递系统的低效性而变得非常不可靠。真的,我已经放弃让Amazon直接寄书来布宜诺斯艾利斯了。现在,我让他们寄到那些我所知的将要来阿根廷的美国朋友那里,然后让他们带过来,当然这不是非常实用的获取阅读材料的办法。

所以虽然阿根廷缺少很强的图书馆文化,但随着当地图书馆的数字化——和全世界图书馆的,图书馆的技术含量还是提高了。您觉得技术有助于创造更深刻的图书馆文化吗?

好问题。在发展一个信息文化的过程中,技术当然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现在,信息文化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标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信息环境,能或者不能,通过图书馆的努力来培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可能并不需要知道是图书馆员在背后操纵和发展信息环境。事实上,在我看来,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没有必要向上级机关申请经费,好让公众认识到图书馆在支持一个信息文化中的角色。图书馆员只需要做好他们该做的:发展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在您看来,今天图书馆最有用的特性是什么?

我常常想图书馆在于两件事:馆藏(纸质的和数字的)和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其中之一服务是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是提供阅读和与社区其他人交流的空间。

那您觉得今天图书馆最没用的特性又是什么?图书馆可以如何克服它们?

嗯,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不能确定我是否能给出一个一般性的回答。每个图书馆都有一个任务:服务特定的社群。社群的性质决定了哪种服务是必要的,哪种服务没那么必要。在一个学院图书馆适用的可能完全不适用于公共图书馆,或者甚至不适于另一个特殊的学院图书馆。

大多数情况下,问题不在于一个方面或特性没有用,而在于,去除这个服务后能提供什么别的服务?由于面临严峻的经费和人员短缺,图书馆必须费尽心力分析自己的服务,以便给社群提供最佳的服务组合。

图书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一直以来始终如一,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组织上的:规划、馆员培训和管理。

还有什么想法要补充吗?

在各级教育中,图书馆都必须重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写作的进化。今天的写作不光指图书、印刷品的写作,与之相对的还有在线写作、博客,甚至是电子书。并且21世纪的写作也不光是字词的写作。当文字依然必要,同时一种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于一个表意文件的新的沟通方式已经产生。

我们还处于学习如何创建这些多媒体文档的非常早期的阶段,但这种方式将会成为未来沟通的主流形式。图书馆有必要积极参与于此,提供方便有价值的可供混合资源。图书馆数字化了很多的材料,然而很多材料本来的形式都不易被集合到新的创作作品中。当然,知识产权问题和版权是这些努力的通常壁垒。在这方面图书馆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话说回来,也有别的很多事情等着图书馆来做。不过,多媒体文档的诞生却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问题,图书馆也必须发展出一套办法,来保存这些与日俱增的新类型的文档。对我个人来说,那是身为馆员最激动人心和最具动态性的可能性。

应当指出,就由于此,我开办了一个公司,专注于图书设计,纸质的图书。你可以看到,显然我不相信纸质图书会在我的有生之年消失,而同时,无疑我也感觉到图书有存在于数字媒体的多样性。

谢谢Jeff抽时间跟我们谈了世界的图书馆。更多Jeff的信息请关注他的博客thoughts on libraries

翻译:S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