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译)专门图书馆之图书馆2.0运用的调研

(按:Blogwithoutalibrary的Amanda 从去年开始弄的一个调研,最近update了,翻译其中的要点如下)

来源:a long-overdue update on the special library 2.0 survey

我提了下面这四个问题:

1 你工作的图书馆类型是哪种?

2在你们图书馆中使用了哪些2.0的工具?(可选项有:博客、维基、RSS、即时通讯、社会性书签(如del.icio.us)和其它)

3谈谈你们是怎样在你们的图书馆中使用2.0的工具的,比如如果你们使用了博客,那你们都用它来干什么呢?

4 你能评论一下你在采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吗?比如防火墙问题、员工参与问题等

反馈结果在这里,前两个问题是用图来反映的,后两个问题我从众多回答中做了摘录(隐去了所有的身份信息)

1 你工作的图书馆类型是哪种?

企业图书馆:33.3%

政府图书馆:13.3%

医院图书馆:6.7%

法律图书馆:26.7%

其它类型图书馆:26.7%

其它类型图书馆的比例:

学术性图书馆:55%

媒体型图书馆:10%

学校图书馆:35%

2在你们图书馆中使用了哪些2.0的工具?(可选项有:博客、维基、RSS、即时通讯、社会性书签(如del.icio.us)和其它)

60%使用了博客

46.7%使用了维基

73.3%使用了RSS

26.7%使用了即时通讯

33.3%使用了社会性书签

3谈谈你们是怎样在你们的图书馆中使用2.0的工具的,比如如果你们使用了博客,那你们都用它来干什么呢?

  • 作为我们用来共享在研究中的一些惊喜发现的内部博客
  • 用来公布图书馆的新鲜事情的博客
  • 使用feed2js(此名词解释参见这里:建立自己的blog快照)工具来试验将联邦政府的RSS种子嵌入我们执行部门的资源导航体系的想法
  • 作为内部参考咨询员工的社会性书签
  • 一直在使用IM作为内部或外部合作的工具。从商业角度看十分重要
  • 把博客或维基作为我们图书馆内部交流新闻和信息的另外一种工具
  • 已经用了RSS但是效果一般般(理解深度不够)
  • 鼓励医生们使用RSS种子确保能跟上他们所关注的期刊的更新。我帮助他们在PubMed上创立了可以保存为RSS种子的搜索工具
  • 我们在参考咨询服务中使用维基
  • 把维基作为大型群组研究项目的汇编工具
  • 为用户提供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RSS种子
  • 把社会性书签工具集成进图书馆现有的系统中
  • 我们的内部网就纯粹是用2.0工具构建的:博客用于交流、维基用户合作
  • 建立了一个只有图书馆员能看的博客,我们在上面发帖子相互恭维、粘贴通知或者一些有趣站点的链接
  • 我被多次索要过我的书签收藏,所以我把它弄到美味书签(del.icio.us)上了

4 你能评论一下你在采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吗?比如防火墙问题、员工参与问题等

对这个问题的反馈并没有让我感到意外。运用方面的问题一般可以归结为四大类:较少、甚至没有员工参与的问题;防火墙/安全性的问题;其它IT/计算机系统 的问题以及合作问题。(通过下面列出的很多反馈能更明确这些类别)。真正让我吃惊的是很多IT部门在采用大多数这类新技术上的毫不妥协的拒绝态度。

  • 和其它的工具比较起来,在生成RSS种子上我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手把手地教
  • 很难让咱们的人在博客上发帖子,甚至让他们去读帖子都难
  • Admin根本没有用博客或RSS,直到我在bloglines上作为系统管理员登陆后将bloglines设置成了她的浏览器主页
  • 员工的参与意愿(“Staff buy-in” 一词的理解参见这篇文章:Ten Steps to Insure Staff Buy-In for the Technology Projects)一直不高。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用博客
  • 我满心期望能“开博”的图书馆员工都没有开博,他们搞不懂为什么要搞得像弄个连续出版物一样来写博客,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个跟上潮流的绝好工具
  • 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写博客这种事情总让一些人为难,但是在我们的内部网上,写博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一直以来却还发展得不错
  • 我们的博客和门户上的RSS种子位于我们的防火墙之后,所以你无法像使用一些本地桌面阅读器那样正常使用诸如bloglines这样方便普及的在线阅读器
  • 防火墙的问题很严重
  • 我们IT部门的同事都很放得开,所以我们还没有遇到防火墙的问题
  • 我想把写博的问题与防火墙协调一下,但是技术人员却不知道怎么弄
  • IT部门的根本就不想合作
  • 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把IM工具给屏蔽了
  • 企业级网页的外观和使用要求使得利用那些现成的基于网络的维基和博客工具非常困难
  • 非正常的、倒行逆施的、集权化的IT部门…造成了诸多的限制,所以要想真正步入Web2.0的传送模式是相当不现实的
  • IT部门总是要扼杀任何新兴的技术
  • 一个内部网页面的内容管理系统(CMS)的要求。维基和博客并不适合这些内容管理系统(CMS)
  • IT部门实际上总是要对诸如使用即时通讯或观看播客等多媒体的咚咚横加干涉
  • IT部门害怕采用新技术会对他们现有的系统带来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总是不情不愿,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针对我提出的“在扫除这些阻碍技术运用的障碍并寻求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能作些什么?”的问题,有下面一些解决办法:

  • 长得矮的果子就容易采摘,所以去选那些容易上手的新技术,然后把你的同事或主管给拽进来
  • 要 采用“允许犯错,不一味听命”(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的模式,也也就是说自个儿尽可能去做,不要去管IT部门的那一套(他们总是看不起那些自由的、基于网络的2.0工具,这些工具会很 容易让他们失去控制权,最终被扫地出门)
  • 也许要点并不在这儿。管理者或员工的参与意愿的问题比IT部门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因为你一旦参与了(特别是对管理部门而言),IT技术上的阻碍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了

translated by ginger

Geeks与Nerds之间的图书馆员职业灵魂之争

来源:Geeks and Nerds Battle for the Soul of Librarianship by:Rory Litwin

(译注:本文中的Geeks和Nerds两个词没有翻译,属于只能意会的,阅读之前可以参考其他中文的解释,比如:http://www.chedong.com/blog/archives/000128.html 以及 http://hopesome.com/archives/784.html

这是作为图书馆员所面临的一个估计不大会得到学术性关注的急迫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图书馆员两大阵营之间的战斗。有些人也许会把代沟冲突看作今天的图书馆 员职业中的首要冲突:一方以拥有传统的图书馆职业知识和目录学知识的婴儿潮一代(baby-boomers)为代表,一方以技术能力超强的X一代 (GenXers,被遗忘的一代)为代表。这种划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本质上分散了你对当下现实冲突的注意力,这种现实冲突,我认为是Geeks和 Nerds之间的冲突。

你也许会问:“Geek,Nerd?有什么区别么”?是的,这两者肯定不同。事实上,尽管在Geeks和Nerds们身上有些共同的特点,但是他们之间却 少有重合之处。我来为你概括一下Geeks和Nerds的特点吧,也许会得罪人,不过有得必有失嘛(if you want to make an omelette, you have to break some eggs)。

Geek的典型特点:

•精通技术

•熟知科学

•痴迷于科幻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

•说不定喜欢玩真实的角色扮演游戏

•可能与BDSM有染(注:BDSM这个名词是用来描述一些彼此相关的人类性行为模式。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BDSM

•也许对图画小说或者漫画之类的感兴趣

•懂得计算机编程并经常编上一两段

•开有blog

•对流行文化颇感兴趣

•在学校里的表现就不一定了,也许不错,也许很糟

Nerd的典型特点:

•阅读范围极广:哲学、严肃文学、科学、历史、学术题材都有

•激情异常,热衷于多数人觉得无趣的知识分子问题

•在学校里分数总能得A

•对流行文化不感冒,可能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东西除外

•由于太痴迷于阅读而容易受到伤害

两者共同的特点:

•拙于舞蹈

•不善体育

•约会时总是麻烦多多,即使是与其他Nerds或者Geeks约会

现在你明白我对于Nerd的描述是不是多少有点像一位老套的图书馆员呢?实际上,图书馆员一直以来就是相当地nerd的(形容词:nerdy)。不过在Geek挺进于我们这个职业领 域内的咄咄逼人态势下,这一点最近已经有了变化,如今的图书馆员,特别是年轻的图书馆员,是不是典型的Nerd已经不好判断了,也许他们应该叫做 Geeks了,因为这个“图林博客圈”(biblioblogosphere)就表明了我们的现状。

在这个要点上我必须透露点实情:我自己就是这个nerd样的国家中的一位爱国者。我认为图书馆员职业是一份智力性职业,我相信书目知识较之技术知识对于我 们掌握服务于用户和学生的技能更加重要,我觉得当下这种Geek在我们的职业领域内呼风唤雨的情形,正成功地用基于技术的知识替换我们这个职业重要的智力 性知识基础,基于技术的知识已经被其他专业性组织的人(比如网页设计师和程序员)完善的相当好了,而我们的智力性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书目知识,还体现为 图书馆员职业的众多原则性东西。因此,就我看来,这场Geek对抗Nerd的战斗结束时来清点战场的话,将是一场导致图书馆员职业整体失败的战斗。

我是作为一个知己知彼的Nerd来说这番话的。比起我的Nerds同伙们,我对计算机算是略知一二的,我可以做点编程,我有好几个blog。我在图书馆中 的工作就是:摸索那些由Geek部落里的信使们传递进我们这个领域里的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我也并非不乐意这个工作。Geeks们确实在我们的职业领域内 做出了重大贡献,问题是他们想当家作主啊。

以当下的情形,如果这场Geeks和Nerds之间的战斗不只是个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战斗的话,恐怕不会有什么悬念的。Geeks们更实在些,他们有能力 制造有杀伤力的武器;他们通宵达旦地穿行于“龙与地下城”(D&D sessions,一款游戏)的枪林弹雨中,在军事战略上也都训练成了专家;Geeks们也许不善于外交,不过Nerds们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 Nerds们想借由一些必要的、非常复杂的政治谋略在这场大规模的战争中谋得先机估计是不太现实的;Geeks们还有强有力的财力后盾——盈利颇丰的信息 产业。如果就是这样的交锋态势,Nerds可能难有机会打败Geeks。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恐怕并不是一场战斗,甚至也不是一场比赛。或许它是(换句话说是有可能成为)一场关于我们这个职业的未来和命运以及它在社会中的角色的 理性探讨。在理性的对话中,我相信Nerds更有优势(当然我也承认大多数把什么问题都扯到计算机上去的Geeks是不会认同这一点的)。因此,图书馆员 职业中的Nerds们(他们代表着这个职业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希望在于:真正理性的、专业的对话而不是由财力和恐惧推动的技术压力。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你自个儿的立场,你站在哪一边以及谁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感到不太确定自己是个Geek还是Nerd,也许那是因为你 两边的特点都有那么一点儿,那你就应该问问自己:对于图书馆员职业究竟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是最为关键的?哪些东西是其他领域的人们已经做的非常好或者比较 好了的?

transalted by:ginger

社区2.0

来源:http://infotangle.blogsome.com/2006/04/07/community-20/ by:Ellyssa Kroski

时代在变,网络也是。那些过去被认为是网站辅助性的特性突然之间变成了这些站点存在的理由了。社区就是这种新的消耗品,随着新型2.0技术的出现,那些不 懂技术的人们在网络上也拥有了主流话语权。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所有的人——无论有没有编程知识——都有了价值感。网路社区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通讯和邮 件列表的范围,正急速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我们看得到那些原来的静态内容传递网站的自然演进。利用诸如信息公告版之类的工具进化成了在特定范围 内允许用户与站点之间的交流的交互性网站,现在,已经演进到允许团体交互活动的社区站点了。

基于社区的站点是Internet上发展最快的网站。如今,年轻人的社区空间 MySpace 是网上人气排行第四的站点,它已有的650000000个用户, 并且正在以每天新增270000的速度增加;Facebook ,一个起步于2004年学术性社区网络站点现在也有70000000用户以及2100个大学会员。(28)社区站点TagWorld ,2005年11月才开张,就已经有了13000000个注册用户了。
今天网络上已经有了270000000个博客了,可是写博现象仍是方兴未艾。博客空间的规模每5个半月就翻一翻,每天每过一秒就有一个新blog产生,这些新产生的blog中有137000000个写手们在过去三个月中仍笔耕不辍。

毕竟网络用户并不是在独自消费信息,他们在评论电影、推荐图书、出版杂志、共享文档、给喜爱的站点做标签、标注地理方位(geotagging locations)。他们在MySpace中张扬个性、在KatrinalistDemocracy 2.0中致力于社会变革、在LinkedIn上捣腾电子商务、在BeliefNet上寻找信仰的同好。他们也在相互激励、给人忠告、发出邀请、赶赴约会、休闲娱乐、潜心阅读、玩玩游戏或者合力劳动,他们在虚拟社区中生活的同时满足着各自的需求。
社区2.0就是关于合作与用户贡献内容的,这是一种“贡献文化”(contribution culture),它愈来愈流行是因为我们的社区与我们的便携设备、我们的电话、我们的本本紧密相连,它是可移动的、它无处不在,而且它还在持续不断地累加。
“社区就是新的王者”。(2)

社区的类型
基于网络的社区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
兴趣的社区:这种社区源自共同的兴趣并且以共享诸如音乐、视频节目或者其他东西等为中心。例如MySpaceYouTube以及TagWorld 这样的站点,用户们在交换、出产、消费信息的同时也与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们共享着一个公共的空间。
实践的社区:这种社区在专业的范围内生产和共享着知识与信息。像LinkedIn 这种社会性站点以及biblioblogosphere这样的图书馆员blog团体都可以被称作实践的社区。
基于兴趣的有特定目标导向的社区:当用户们在共享着一个兴趣空间的同时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基于兴趣的有特定目标导向的社区,这种社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Wikipedia)。
学习者的社区:这种社区是由那些有着相似的教育目标愿景的人组成的。他们常常是一些在特定的班级体注册的学生们所构建的私人网络,包括课程管理站点、信息公告版以及诸如NuuvoInstructables这样的新型Web2.0电子学习站点。(39)

实际上的社区
网络社区究竟是什么?用户们在这样的社区里都在干些什么?
写博(Blogging):一 个博客,或者叫网志,就是一份在线的杂志或网站,在这上面文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张贴和展示。它们的内容多数都集中于特定的学科或者主题。博客就是新的“主 页”,这种在线杂志数量极大而且分布极广,今天已经发展到形成了所谓的“博客空间”(blogosphere)了。用户们写博的内容千奇百怪,从gadgets 到他们喜爱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 )的竞赛选手;利用笔记本电脑在博客上实时报道专业性的会议(professional conferences );他们揭露丑闻(scandals)也写些他们生活中的故事(life stories)。写博变得如此流行以至于传统的出版物也为了照顾读者的习惯开始提供电子版的博客(editorial blogs )。一些机构(Organizations )和企业(corporations)也渐渐明白开个博客可以让它们那冷冰冰的机构特性增加一点人性。博客空间里各类博客所形成的各种网络也就变成了一些子社区。在各类博客圈(blog corrals)中用户们把一些相似的主题都聚集(gather)在了一起。

维基(wikis):一个wiki就是一个在线合作的空间,在这里很多用户可以针对一个共同的项目一起工作。通过快捷方便地向wiki中添加、修改、删除条目,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Wiki在围绕一个微小的主题(niche topic:一个关于星球大战的wiki)聚集信息和资源方面非常有用。他们可以被做成像百科全书(encyclopedia:维基百科)或FAQ这样的参考咨询的工具,他们也可以用来在内联网(Intranet)中提供服务。

用户评级(User Ratings):今天的用户被赋予了评定诸如文章(articles)、食谱(recipes)、图书(books)、电影(movies)、议案(suggestions)等等等等对象的巨大权利。现在社区就是评判质量的法官。在一些社区站点,用户还可以针对个人(people)做出评级。

用户评论(User Reviews):用户不再只是阅读产品或者媒体上的评论结果,而且他们要自己写评论(reviews)了。社区里人们不再求助于“专家们”来告诉他们应该买什么、穿什么、看什么和吃什么,而是通过相互的询问来选择。在很多社区站点,用户能写出相当有深度的产品(products)或服务(services)的分析。这种用户创造的内容利用了集体的智慧,在判断什么东西有价值上,用户既是参与者又是过滤者,这就是真正的Web2.0风格。社区在促成这种原创内容的同时,附带地,作为网络站点它们也获得了具有独特价值的资源。

P2P的文档共享(P2P File Sharing):像Bittorrent这样的点对点文档共享技术利用网络效应在用户间提高了传输效率。在基于文档共享系统的社区,用户们共享着音乐、电影、游戏和软件等等文档,每个文档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越快,在共享的同时,用户即在下载,也在上传。

内容共享(Content Sharing):用户们不仅可以共享文档,还可以共享他们个性化的东西,爱好(hobbies)、照片(photos)、家庭录像(home videos)、书签(bookmarks)以及愿景(wish lists)。开列生活目标的站点43 Things已经有了176000个注册用户;Flickr则自称有20000000个用户和1000000000张图片;在YouTube上有超过150000000个视频。(26) 用户在网络上表现着自己,与那些臭味相投的人们交往,分享着思想、目标、食谱(recipes)甚至自己的开销(consuming)。借助新的Web2.0技术,用户们不仅分享着新的内容,也在自己创造着新的内容。

用户闲评(User Comments):今天的网络中用户被邀请加入了对话环节中,较之他们过去的被动参与角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可以对任何事情发表意见。针对博客的帖子(也包括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的)、Flickr上的照片、MySpace上的热点等等。除了用户的这种权利外,如今的网络同样可以让内容原创者不仅能表达思想,还可以接收反馈达到与读者直接沟通的效果。这是一种社区性的对话。

反向链接(Trackbacks):反向链接是一个博客帖子独有的特性。对于某一篇blog帖子而言,反向链接就是从引用了这篇帖子内容的其他的博客帖子或者文章返回的提示(referral)。这是一种在博客空间中测定某篇特定的博文影响力的手段,就如同在传统印刷品中通过被引频次标识的权威信息源一样。

博客友情链接(Blogrolls):友情链接一般是显示在网志页面边栏上的另外的博客清单,都是一些被博客主人所认同和推荐的博客。友情链接是博客空间中流行程度的一个量度。

用户简介(User Profiles):Web2.0的个性化特点让用户能够通过构建个性化的自我介绍找到一个不错的网络身份(identity)。这些介绍反映了用户的喜好和趣味,成为用户们在网络上相互交往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

最流行列表(Most Popular Lists):社区各种各样的列表可以让你窥视一下特定用户群中的思潮涌动。最流行的列表内容反映了特定社区里大众的兴趣、流行的程度和最高的估价。这类最流行列表类型多样,包括邮件传递最多(top emailed)的文章、博客讨论最多(most blogged about)的故事、人气最旺的帖子、读者最多(top read stories)的故事和评论最多(most reviewed books)的图书。

贴标签(Tagging):作 为一种用户给相关内容添加有意义的关键词的方法,贴标签可以让用户对他们自己的数字化资源收藏进行分类组织。使用标签(tag)的功能已经被大多数社区或 社会性站点所采用,比如在del.icio.us上的描述性书签、在Flickr上的分类、在YouTube上的评级等等。多数博客软件都允许通过贴标签 的方式来组织和描述相应的帖子。自2005年1月以来,已经有超过810000000个博客帖子被添加了标签,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400000个的速度在 增加。(38) 社区里所有这些标签的组合就发展成了所谓的“分众分类”(folksonomy)——分类体系的一种自发产物。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对于Web2.0来说,开源软件运动并不新鲜,但是对于维持一个基于网络的社区却是致命攸关的。开源软件是那种可以让用户自由的编辑、修改、完善源代码的软件。这类应用常常都有一个针对用户的软件授权(licenses):它在赋予用户修改、传播软件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求用户反过来要共享他们自己的源代码。根据Forrester的研究,56%的美国公司和39%的欧洲公司都在使用开源软件。

播客行为(Podcasting):用 来描述音频博客的术语播客是指能利用iPod或mp3之类的手持设备和电脑进行收听的一个或一系列声音文件,传递着最流行事件的播客常通过rss种子来传 播。播客技术使得普通人能够创造自己的谈话秀而不再是单纯地听别人的此类节目。自从它们在2004年末普及以来,这类“广播”博客手组成的动态社区急剧增 多。按照Bridge的估算,目前网上大约可以收听到超过20000个播客,去年,接近48000000个美国人收听过播客。

视频播客(Vlogging):在 业余媒体生产空间中,视频博客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这些视频片断也可以利用rss来传播,有时候他们被称为带视频的播客。多数的视频博客允许用户像对待 一般的博客帖子一样给视频添加标签或者进行评头论足。作为一个规模还小但正在成长的团体,随着2005年10月苹果公司发布了支持视频文件的容量达5G的 iPod,摆弄视频博客的人们进入了主流圈中。视频博客目录MeFeedia上提供了超过6500个视频博客的种子。

即时通讯/聊天(IM/Chat):像AOL、MSN等等的即时通讯客户端软件已经流行了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使得用户可以在Internet上与其他人进行实时地交流,AOL和MSN的用户数量分别达到530000000和290000000,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利用像Meebo这种Web2.0技术的即时通讯聚合软件,用户可以同时注册享用所有的主流即时通讯服务,现在多数的即时通讯客户端都支持群聊的功能。

Internet论坛(Internet Forums):作为最原始的网络社区工具之一的Internet论坛(forum )或者信息公告版仍在继续发挥作用,许多有一定规模的站点(websites)已经把Internet论坛(forum)定性为一个用户既可以交流内容也可以仅仅是灌水的地方了。

移动沟通(Mobile Communities):手机和移动技术越来越先进,它们一下子使得用户每时每地都能够在线(wired in)了,Internet因此不再局限在桌面电脑上,也可以随身携带,利用便携设备我们也可以浏览网页、阅读blog、查看邮箱了。像dodgeball这种为手机开发的本地社会性软件可以让用户在10个街区的半径区域内与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联系。

不仅仅是技术

社区2.0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

社区2.0是关于赋予用户权利的问题。现在是时候把这些业余爱好者归拢到专业级别上了,因为这些消费者现在也是创造者。社区2.0是关于为了相互沟通的设 计和为了混合性的内容提供。如今的用户都是利用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来创造新的资源,成功的社区构建者因此知道,通过给用户提供用于创造性活动 的原始素材他们就能够吸引到用户。
社区2.0是与会成为用户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的。诸如MySpaceFlickr这样的流行网络社会性社区都在运用植入性观察(embedded observation)技术以期对软件改进带来些有益的作用。通过“与本地人生活”(living with the natives)服务模式,他们能够对于用户和系统的需求都做出自然的应对。

社区2.0意味着围墙式花园的终结。它致力于通过品质、协调性和权利下放来构建用户间的相互信任。它是消除落伍恐惧感的尝试、是简单的适应、是新型战略的采纳。

社区2.0充分利用了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但是又在社区人气需求与提供有利于交流的舒适空间两者间做了巧妙的平衡。在这里用户可以基于有着相同的兴趣或者共同的朋友而随机地相互联系。

社区2.0促进了共享、合作和内容的消费型创造。它促进了群组交流与投入。

社区2.0是一个能让用户主控自己的环境的有机的、自下而上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Blog”.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ogViewed 3/16/06.
  2. “Conversation is the new kingdom, Trust & Community the new kings!”. The Learned Man. http://elearning.typepad.com/thelearnedman
    /social_networking/
    Viewed 3/23/06.
  3. “How to Create Passionate Users”. The Vernacularist. 3/23/06. http://vernacularist.typepad.com/the_
    vernacularist/blogging/
    Viewed 3/23/06.
  4. “Instant Messaging”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stant_messaging
    Viewed 3/23/06.
  5. “Open-Source Softwar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source_software
    Viewed 3/16/06.
  6. “Podcasting”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dcasting
    Viewed 3/16/06.
  7. “The Many Forms of Social Computing” Forrester Research, Inc. Micropersuasion. http://www.micropersuasion.com/Social%20Computing.jpgViewed 3/23/06.
  8. “Vlog”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VlogViewed 3/23/06.
  9. Anderson, Joseph. “WebJunction’s Focus on Online Community for Public Libraries”. WebJunction, Sept 1, 2005. http://www.webjunction.org/do/DisplayContent?id=11257
    Viewed 3/23/06.
  10. Balas, Janet L. “Social Ties that Bind”. Computers in Libraries, Feb 2006, Vol. 26, Iss 2, pg. 39.
  11. Bond, Eston. “Commercialism vs. Community”. HyalineSkies. http://www.hyalineskies.com/blog/index.php?s=commercialism
    Viewed 3/23/06.
  12. Boyd, Danah. “G/localization: When Global Information and Local Interaction Collide”, O’Reilly Emer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 March 6, 2006. http://www.danah.org/papers/Etech2006.htmlViewed 3/16/06.
  13. Boyd, Danah. “Identity Production in a Networked Culture: Why Youth Heart MySpac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19/06. http://www.danah.org/papers/AAAS2006.htmlViewed 3/26/06.
  14. Bravo, Britt. “10 Ways Nonprofits Can Use Blogs” Have Fun Do Good 3/22/06. http://havefundogood.blogspot.com/2006/03/10-ways-nonprofits-can-use-blogs.html
    Viewed 3/23/06.
  15. Brown, Douglas. “Video, unleashed, First there were Blogs and Podcasts. Now Vlogs make it Easier for Online Journalers to Post Images that Break the Media Mold.” Denver Post, 1/12/06, pg. F01.
  16. Carpenter, Susan. “Ties Untangled on the Web: Podcasting Lets Amateurs and Pros Alike Offer their Advice on Relationships”. Los Angeles Times, Feb 9, 2006, pg. E33.
  17. Dames, K. Matthew. “Social Software in the Library” LLRX. 7/26/04. http://www.llrx.com/features/socialsoftware.htmViewed 3/16/06.
  18. Duffy, Michael. “ A Dad’s Encounter with the Vortex of Facebook”. Time, March 27, 2006, Vol. 167, Iss 13, pg. 52.
  19. Farkas, Meredith. “Using Wikis to Create Online Communities”. WebJunction, 9/1/05. http://www.webjunction.org/do/DisplayContent?id=11264Viewed 3/23/06.
  20. Glocer, Tom. “The Two Way Pip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New Content Creators”, OPA Keynote Speech. http://about.reuters.com/pressoffice/…/transcripts/OPA%20Key%20Note%20Speech.docViewed 3/23/06.
  21. Hanafi, Waleed. “Social Networking – Back to the Future”. Ignorance is Curable. March 23, 2006. http://whanafi.blogspot.com/2006/03/social-networking-back-to-future.html
    Viewed 3/23/06.
  22. Hempel, Jessi and Paula Lehman. “The MySpace Generation”. BusinessWeek Online, 12/12/05.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
    content/05_50/b3963001.htm

    Viewed 3/16/06.
  23. Hinchcliffe, Dion. “Useful Distinctions in Social Software”. Dion Hinchcliffe’s Web 2.0 Blog. http://web2.wsj2.com/useful_distinctions_
    in_social_software.htm
    Viewed 3/23/06.
  24. Jarvis, Jeff. “Reuters Gets It” BuzzMachine. 3/2/06. http://www.buzzmachine.com/index.php/2006/
    03/02/1205/

    Viewed 3/16/06.
  25. Jarvis, Jeff. “Who wants to own content?”. BuzzMachine. 8/23/05. http://www.buzzmachine.com/index.php/2005/08/23/who-wants-to-own-content/
    Viewed 3/23/06 .
  26. Kroski, Brian. “Community: More than Just Forums” Unpublished Presentation.
  27. LeFever, Lee. “Trends from the Online Community Summit” Common Craft, 10/7/05. http://www.commoncraft.com/archives/001202.html
    Viewed 3/16/06.
  28. Levy, Steven and Brad Stone. “The New Wisdom of the Web”. Newsweek, April 3, 2006. http://www.msnbc.msn.com/id/12015774/site/newsweek/ Viewed 4/3/06.
  29. Maxine. “Placeism in the Global Network”. Petrona, March 23, 2006. http://petrona-maxine.blogspot.com/2006/03/placeism-in-global-network.html
    Viewed 3/23/06.
  30. McInnes, Will. “How not to die for Old Skool Media Orgs” An Online Marketing Guide. 3/9/06. http://blog.willmcinnes.co.uk/blog/2006/
    03/media_is_under_.html

    Viewed 3/23/06.
  31. Naughton, John. “Consumers Show Gatekeepers the Door”. The Guardian, 3/20/06, p.4.
  32. Powazek, Derek. “Observations from ETech” Powazek. http://www.powazek.com/2006/03/000569.htmlViewed 3/23/06.
  33. Powazek, Derek. “The New Community”. O’Reilly Emer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 March 7, 2006. http://powazek.com/etech06/ Viewed 3/23/06.
  34. Roush, Wade. “Social Machines” Continuous Computing, 7/05/05. http://www.continuousblog.net/2005/07/
    social_machines.html
    Viewed 3/23/06 .
  35. Savarese, John. “Helping Students Find Each Other”. Campus Technology, 3/1/06. http://www.campus-technology.com/print.asp?ID=18005Viewed 3/16/06.
  36. Schmidt, Aaron. “Blogs Can Create Community”. WebJunction, 8/30/05. http://webjunction.org/do/DisplayContent?id=11259Viewed 3/23/06.
  37. Sessums, Christopher D. “Why is Facebook so Popular with Adolescents”. Christopher D. Sessums Blog, 3/13/06. http://elgg.net/csessums/weblog/9412.html
    Viewed 3/26/06.
  38. Sifry, Dave. “State of the Blogosphere, February 2006, Part 1: On Blogosphere Growth”. Technorati, 2/06/06. http://www.sifry.com/alerts/archives/000419.htmlViewed 3/26/06.
  39. Stephens, Michael. “Recent Research on Virtual Communities”. Webjunction, Aug 30, 2005. http://www.webjunction.org/do/DisplayContent?id=11258Viewed 3/16/06.
  40. White, Nancy. “Online Group Interaction: 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 Full Circle Online Interaction Blog, March 22, 2006. http://www.fullcirc.com/weblog/2006/03/online-group-interaction-looking-back.htm
    Viewed 3/23/06
    translated by ginger

CIL会议第二天之培训图书馆员的两种观点

原文出处:CIL Day 2: Two Views on Educating Librarians by Meredith

发言人:Jeanne Holba Puacz (Illinois大学) 和 Lynn Westbrook (Texas大学)

我并不确定我理解了这个会议的走向,我猜测是关于怎样培训图书馆员的,但是很明显,我错了。

紧紧跟上技术的更新--Jeanne Holba Puacz

技术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即使是那些在学校就是接受技术教育的人也得要继续学习。

研讨班、会议以及其他各种同类方式较之去参加整个学期的完整课程学习更流行,即使旅行花销很大。远程教育和在线会议仍然还不是很普及,因为许多人对于在线学习方式还是持怀疑态度。

Jeanne做了考察并通过与图书馆的同事交谈以探询他们是如何跟上技术发展的。她说大多数人觉得他们在这方面很困难而总是想寻找更简单、更迅速以及更有效的方式去跟上技术的步伐。

她认为跟上技术的更新是我们(图书馆员)的责任,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用户“要找的那个人”。如果我们不能使得我们自己在用户的心目中用觉得有用,那我们就会被淘汰掉。

积极的态度将有助于加大技术实施成功的可能性

图书馆员无法跟上技术的更新的症结在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

在时间和金钱奇缺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呢?

1.回到学校。在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等方面去学习一些大学或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大多数大学和州立图书馆协会都提供一些花费较少的培训。

2.看看另一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如果你要向别人讲授某个主题,你就需要对这个主题仔细研究。(要全面学习?)

3.认真研读。读读书、杂志、专业期刊、技术贸易类期刊,找几个你喜欢的作者并时时跟踪看看这些作者们在写些什么。这是一个了解专业内什么是热点的好方法。

4.从你的朋友处得到些帮助。向同事、用功的学生、IT人士等学习,你就能知道在技术方面用户们在用些什么。读读blog,看看你的同事们在干些什么。

5.最佳拍档。如果用户向你咨询你不太了解的新技术问题,把他当作一个拍档大家一起研究,不要仅仅说:“我不知道”。

6.会议邀请。去参加会议,那里的正式演说是非常有用的。而且那里所形成的交流网络也很不错。与那些你欣赏的会议发言人交流,还有那些你对他们的技术感兴趣的供应商们。如果你无法去参会,那就读读与会议有关的blog吧。

7.创造一个怪物。就去捣腾技术,看看会发生什么。(面对技术的东西不要怕,试错嘛,就看看有什么结果,一个怪物么?呵呵)

8.信息房间服务。用RSS、文摘以及一些新的提醒设备把信息主动发送给你以避免信息过载。

9.过滤。只专注于你感兴趣的或者对你的图书馆有用的事情,你没有必要对什么都去追新。

10.没有感谢,只有浏览。你可以随便看看一些新的技术并不需要什么承诺。很多技术产品都有免费试用期的,你也可以去参观一些已经使用了某项新技术的图书馆,看看他们用得怎么样。

11.你等待奇迹,你也不得不自己旧自己。不要等着某个人会来教你技术上的东西,你需要的是对你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

数字参考的第二代培训--Lynn Westbrook

我的脑子一直晕乎乎的不知道这究竟和图书馆员培训有什么关系,它更像是关于如何开展咨询接谈的夸夸其谈的(它的对应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培训会,其他就什么也不是了。

我们在开展虚拟参考服务的时候需要与HCI、远程学习、社会网络理论、认知心理学以及其他一些领域保持联系。

框架:从现在开始迈向我们该去的地方

参考接谈

1.开始-为什么用户要来找你?他们对于这种互动的期望是什么?
2.构建需求和用户状态-当开始联系的时候确立比较实际的期望值和相互间的尊重。从用户当下的现状出发。

3.确认和明晰用户的问题-重述问题,确保你知道了用户真正想知道什么。确立他们的自我效能意识。

4.进行搜寻-避免一堆数据的倾销(这会导致信息过载)。准备好对信息编辑、浓缩、分拆。给用户他们所想要的。帮助他们了解所有这一切他们自己也是能做的,增进他们的自我效能意识。

5.回答问题-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得不停止搜寻。停止的原则:很多人在搜寻停止之前不得不看了三遍同样的答案。

6.理解答案-帮助用户处理他们所得到的信息。

7.结束会谈-用户需要一个结束点

她说在你开展虚拟参考服务的时候把你的姓名显示出来很重要,这样才像是人与人之间在联系,而且一些后续的有关问题也就能够提供给你了。

这个和图书馆员培训教育有什么关联?这是教育,但是它更多的是关于使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开展高质量的参考接谈的,我实在是很后悔没有去听Lorcan Dempsey和Alane Wilson’的谈话。

translated by ginger

CIL会议第一天之主题发言&CIL会议第一天之wikis在行动

原文出处:Day 1@CIL2006: Keynote AddressDay 1@CIL2006: Wikis In Action by Dave Hook
第一天的主题发言是searchenginewatch.com.的执行主编Chris Sherman做的:

Chris提供的一些有趣的东西:

我没有认识到Ask(正式的称呼是AskJeeves,很显然,Jeeves已经退休了)有多好过。Chris的观点是Ask是 一个比google和MSN还要好的搜索引擎。现在AskJeeves上的自然语言查询比以前好多了,也有了个性化的工具条,他们还有一个叫做Zoom的 特色服务,你可以在实际访问某些网络站点之前先预览一下。

Ask 有一个和google map差不多的一个map服务,尽管它在指向性上比google的好点。还有一个手动特色:在指示方向时你可以选择是“开车“路线还是”步行“路线。

Google不再是曾经那个专注于(the laser-like focus on)搜索的公司了,他们拓展了许多新的服务,比如Google reader、Google video、播客搜索、Google base(一个于ebay竞争的东西)。

另一方面MSN搜索则在大把地花钱与其他竞争对手过招。他们提过了一个叫做SRC的新服务(即检索结果的集束)。熟悉过去的NorthernLight搜 索引擎的人们会发现这个SRC的特性有点像NorthernLight的搜速文件夹。(这种SRC的搜速集束是不是与clusty搜索差不多呢?我自己想 的,还没有研究。)

wiki in action会议中的一些要点:

多数与会者都强调了培训的重要性,不仅作为促进wiki的一个手段,而且有助于用户更快地适应新的文化。

从Binghamtom 来的小组提到了创建在线帮助文档的重要性。多数的wiki软件都附带有帮助文档,但是需要对这些帮助文档做一些修改以适应自己掌握更多控制权的需要,而且创建软件的帮助文档也是你自己学习该软件的一条捷径。

从wiki培训中得到的一些教训:

#小心信息过载——保持最基本的培训
# 自己动手学习效果比较好,只是时间上耗费较多
# 从wiki上已有的东西开始并要去寻求更进一步的建议
# 沙盘对于用户体验测试wiki是一项很重要的特性。
HSC 图书馆从各种各样的wiki软件中选择了Twiki(他们很幸运因为他们用的是Linux/Apache服务器,而Twiki在这上面运行比在 windows上更适合)

Chad Boeninger谈到了用wikis来代替传统的研究指南。传统的研究指南主要有以下难点:

* 资源的冗余性
* 相同内容的重复编排
* 使用效果无法衡量
* 及时更新很困难

wiki 代替课堂讲义称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工具,比之专为课堂准备的讲义能够提供范围更广的东西

wiki作为研究指南的长处:
* 它们能拓展图书馆员的接触范围
* 它们能成为一个起点
* 它们教授不少研究的技巧
* 它们在添加编辑内容上的方便性使得图书馆员的工作更加便利
* 它们使得更加丰富的信息、知识更容易地获取

wiki使用上的想法:
# 学生的研究wiki
# 一年级新生的体验
# 校园范围内的合作wiki

Translated by ginger

怀俄明州的图书馆员:一个样本

原文出处:wyoming librarianship: a sample by laura
这是人生中某一天的一份帖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特别的一天,因为我在这里呆得不够长所以不清楚什么才算特别,但是这是我人生中作为怀俄明州 Meeteetse(人口351)的图书馆员的一天。我们的图书馆向学校(从幼儿园到12年级约有70个学生)和镇上都提供服务。除了我,图书馆的工作人 员还有一个全值的、一个兼职的以及另外两个偶尔帮忙的(有人生病或者外出了的时候)。

早上5点:起床(对,我知道,我有点疯狂),吃早餐,听早间新闻(在我们这里能够接收到的两个公共电台中选一个),在电脑上脱机写点什么,然后给Jessamyn发封电邮咨询一下关于我准备在图书馆弄的数字摄影课程的建议。

7点半左右:到达图书馆。我们7:45开门,比学校上课时间早15分钟。开门,开灯,打开我们的四台公共检索电脑和两台员工用的电脑。查看星期二的流通统 计:98——不算太坏,尽管不如星期四(每个人都要找用来度周末的电影),那天我们的流通量有158呢。对这么个小地方来说还不是太糟糕吧,嗯?打印出发 给老师们的超期单子,由他们转交给学生们。我的那位在图书馆主要为年轻人以及学校师生服务的同事给我提了建议如何对付大人们的超期问题:有些人的我们就帮 他续借了,有些人今天会来,我们再看看他们想要什么。

8点左右:几个六年级的学生进来了,我借还了几本书,续借了几本。查查电邮,看见了Jessamyn发来的极有用处的信息,还有讲义的附件。给我的老板 ——郡图书馆的头——写了封邮件,提醒她检查一下如果有什么淘汰的书啊、DVD啊、CD啊等等的咚咚记得来的时候给我们捎上,她回复说没问题,不过要稍微 往后推推,因为她的车库们坏了而她又不想开着她老公那辆72年的跑32里到Meeteetse来,特别是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当儿。年鉴顾问进门来询问今天下 午是否能够让他们的年鉴员工们在图书馆开个会,因为他们那教室的地儿被考试占用了,我说当然可以啦。

10点左右:图书馆友人们的季度碰面会。大约有八个会员出席。我去见了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会员,我们一起讨论了Craig Johnson的五月访问计划。他去年为了他的最后一本书曾在这里旅行,那是一次成功的大事件。Spoke咖啡屋的主人(也是图书馆的一个朋友)说他们非 常乐意再次承办这件事,另外一位朋友自愿再次为Craig、他妻子以及他们的狗提供住宿。我同意做一些宣传,我的老板(她已经从Cody安全到达这里)说 郡上也能出点力。我提到我已经和Craig接触过,他在其他郡的图书馆还有些活动,但是我们想这个大型的、全郡性的事件应该安排在Meeteetse,因 为这里的人们非常乐于此事呢。

我的老板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郡行政领导会议的消息——关于新Cody图书馆的计划,也给我们看了一些草图。我们接着谈论了Cap Tax II活动的情况(译注:好像是一个额外征税计划),这项活动(如果被选民们通过的话)将为新Cody图书馆、在Powell的新游泳池以及 Meeteetse的游泳池翻新(现在这个已经不能用了)等提供资金。因为课税从来就不是受欢迎的东西,无论多么小量、多么短期或者多么重要,我们总是要 想方设法向人们解释这次这个是真正必须的。我们大致浏览了一下将于五月九号举行Cody图书馆的百年庆典活动的计划(这一天是Mabel Wilkinson第一次在Cody建立Carnegie图书馆的九十周年纪念日,在那之前图书馆在另外一所建筑里已经存在了十年)。

11点左右:与我的老板会面就一些事情的细节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像全郡范围内的图书定购问题。我们得知除了一部新的电话(在前台那部已经不能用了)和电话 答录机(我们还根本没有呢)外,我们将会得到一些新的电脑。另外就图书馆网站的重新设计进行了简要交流,我们有一个域名,现在正在寻找一个主机服务器,因 为郡里并不想做许多我们期望它们去做的事儿,我衷心推荐了LIShost(还没有承诺,Blake,但是我会劲力的!)

中午12点:意识到我将不得不等到下午1点邮局重新开门时才能邮寄了。吃了午饭,读了“公共图书馆”上的几篇文章,和同事聊了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下午1点:在大雪中迈向邮局寄出了两封ILL要求的函件并取回了今天的报纸和邮件。

下午:年鉴顾问说他们的教室已经能用了就不再需要借用图书馆的地儿了。二年级的来借还了些书和电影。我们图书馆的主页完成了与YA集成阅读器的聚合,从而 可以与其它的YA收藏一起订阅了。(我本来一直赞同为了方便读者浏览把馆藏分隔开来,但是这样做会被认为是搞区别对待,所以就不搞了)。与同事和图书馆用 户摆了一把龙门阵,主题是怀俄明的开放容器法(Wyoming’s open container laws )及其不足--立法机构刚刚在限制汽车上的开放容器方面又一次失败了--你如果是个司机就不能有,但是其他人就可以。——(译注:这个法案好像是关于不准 司机带着开过瓶的酒精饮料开车的)

下午4点:一天中最轻松的开始。我们在4:15关门,尽管星期三我们还要在晚上6点~8点开门。
4点半: 回家了,吃点点心,写点这样的帖子,听听新闻,喂喂猫咪。

下午6点:回到学校参加Meeteetse美食委员会的晚餐会。我所热衷的一部分内容是要让每一个桌子旁都有一个图书馆员(至少是尽可能多的桌子旁),所 以我总是不停地参加各种各样镇上的会议。上个周末我参加了BVCA团体改进区域的水问题会议,在他们为改善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的水质寻求资金支持方面所做 的一些研究中我要能够出点力(我住在离镇上不远的一个独立区域,那里的井水并不适合饮用)。Meeteetse美食委员会定期为镇上的居民做血压、胆固醇 方面的检测,这个星期六他们又要摆摊了。到时候会有人在那里教你如何正确调整孩子在车上的座位,也有从Cody医院来的人或者本地那些不错的古鲁型 (Guru)家伙等等的各色人物。我建议明年我们图书馆也应该搬张桌子在那儿教教人们查找健康方面的参考资料,他们都觉得这主意不坏。
7点左右:停下来与今晚图书馆值班的家伙聊聊。回家。喏,我现在就在这里,写完这篇帖子。今天是相当不错的一天呢!

Translated by: ginger

Williams学院图书馆的入门指导打破了所有的陈腐形象

原文出处:Williams College Libraries’ Orientation Breaks All the Stereotypes
2006年1月19日,马萨诸塞WILLIAMS镇,检索信息中带来了神秘、冒险和乐趣:这描述了Williams学院图书馆是如何给新生们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服务项目的。

“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想试着在我们馆做点与你能想到的图书馆传统迂腐形象多少有点不同的事情”,参考和指导馆员Lori DuBois这样说道,“只要我们能够我们就要试试打破那些陈腐形象”。

今年她找了一个基于真实事件的谜团给新同学。第一天的入门指导项目的特色是一场解迷之旅——关于1940年Williams学院珍本图书馆莎士比亚对开本初版书的一个窃案。

1940年2月8号,一个叫做Sinclair E. Gillingham的男人——自称是从Middlebury学院来的英语教授——来到收藏珍本图书的Chapin图书馆要求看看有关莎士比亚对开本的藏书,几分钟以后,他漫步走了出去,一件夹克搭在他的胳膊上,而一本1623年印刷的莎氏对开本初版书则藏在了他的胳膊下。

在今年的入门指导中,480名一年级新生要利用学院的联机目录(依以前的校长名字称为FRANCIS)、纽约时代杂志的文章数据库以及电子资源系统来着手收集有关这个迷案的线索;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利用实时参考服务或者面对面地与参考馆员聊天寻求帮助;他们还能通过收看由一位Williams学院的教授做的视频录像得到相关线索;他们也可以利用参观“罪案现场”——Chapin图书馆——的机会在学院档案中看看有关的窃案记录和仿制品。

作为一种体现一年级新生们团队意识的方式,每个分组参与的学生们都只得到整个谜团的一部分。DuBois说“每个组得到一部分,大家在最后的两天中汇集起来就能相当完美的破解谜团了”。

今年图书馆在学生中做了一个统计以确认他们有多喜欢这种了解图书馆资源的活动方式。

“他们反映相当积极,有些学生宁愿我靠后点,还说‘就这儿,就这儿,这是我们的联机目录’,我想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学得更好”,DuBois说道,“如果他们真切感受到图书馆里究竟有些什么并且发现我们这些馆员们其实也很有趣,他们在真正有了文献检索需求的时候就会回来和我们交谈”。

DuBois目前还没有确定下个学期的神秘之旅的主题。“我考虑得比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东西趣味性强呢?我又怎样能将它与学院的历史结合起来呢?”谜团的焦点应该在于较之弥足珍贵的莎氏对开初版书更宝贵和重要的Williams的历史。“也许围绕学院创建人Ephraim Williams的头所发生的一切可以值得弄点什么”,她说,“不过我还不十分确定”。

创建于1793年的Williams学院在全国的文科院校排名中一直保持前列。它是马萨诸塞州历史第二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位于马萨诸塞的WILLIAMS镇。学院网址:http://www.williams.edu/

Translated by:ginger